当摩根大通将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港股目标价锁定在165港元时,资本市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信号。这家曾因本地生活业务持续亏损而备受质疑的巨头,究竟掌握了怎样的"扭亏密码"?最新研报揭示的答案令人意外:不是靠收缩战线,而是通过更激进的生态整合,将外卖、闪购这些"烧钱"业务转化为协同盈利支点。
机构给予阿里溢价的核心依据在于其构建的可持续盈利模型。与纯靠补贴的初创企业不同,阿里通过高价值商品转型将奶茶品类占比压降至30%以下,同时优化200万骑手网络降低履约成本。更关键的是"淘宝大会员体系"创造的跨场景消费协同,用户从电商网站到外卖的每一次互动都能积累淘气值,形成生态内循环。
这种设计使得单一业务的用户获取成本被分摊到整个生态。当消费者为兑换88VIP权益而增加跨平台消费时,阿里就能实现"获客一次,多次变现"的商业逻辑。摩根大通特别指出,这种模式在Q2已初见成效,闪购业务亏损率环比收窄2.3个百分点。
阿里与创业公司的本质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充沛的现金流使其能承受战略亏损,组织变革后年轻化管理层展现出的执行力,以及云业务带来的技术协同潜力。研报虽未披露具体数据,但强调阿里持续投入生态建设的能力显著降低了市场对短期亏损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蒋凡带队的管理层将合伙人团队缩减近半,这种"精兵简政"策略直接反映在资源调配效率上。双11筹备期间,饿了么与淘宝的联合营销响应速度较往年提升40%,印证了组织变革的红利。
高德地图1.7亿日活向到店服务的转化效率仍是未知数。尽管阿里试图通过地图入口导流本地生活业务,但用户是否愿意在导航场景中完成消费闭环尚待验证。88VIP会员体系的成本收益比也需警惕,2022年该业务补贴率高达15%,能否持续产生跨业务导流将直接影响生态协同价值。
外部竞争同样不容忽视。美团即时零售已占据67%市场份额,抖音本地生活GMV同比激增300%,二者形成的围剿之势可能迫使阿里继续加大补贴力度。
判断阿里生态战略能否成功,可重点跟踪三个指标:季度亏损收窄速度(特别是奶茶品类占比变化)、淘气值用户的跨业务消费频次、以及双11期间各业务线的协同表现。摩根大通预计,若闪购业务能在Q3实现运营利润率转正,将显著提升资本市场信心。
阿里正在下一盘不同于互联网单点突破模式的生态棋局。通过会员体系粘性锁定用户,基础设施复用摊薄成本,数据资产沉淀优化体验,这种复合壁垒一旦建成,其价值释放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当市场还在纠结短期亏损时,聪明的投资者或许更该关注Q3财报中那些预示质变的细微信号。
往期回顾
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管理上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声明:本文转载自小店盟电商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